2013年,附中进驻南漳县李庙镇老君店村,开展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直到2021年全面脱贫。
附中努力,让宋老师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直播间,连续5年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致敬!这才是我们追的星
2022年7月3日晚
由市委、市政府主办
市委宣传部承办的襄阳市
“喜迎二十大 榜样的力量”
致敬礼在襄阳广电演播大厅拉开帷幕
襄阳是孕育典型的热土
近年来先后涌现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玉敏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闵洪艳
全国最美支边人物
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
全国最美基层民警邱军等先进典型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奋斗之花
用忠诚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
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
克难攻坚,谱写时代壮歌
每一个时代总有
舍身赴死、追逐光明的人
挺身而出、逆风前行的人
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的人
克难攻坚、勇攀高峰的人……
大屏幕上光影变幻
情景诗朗诵《榜样》将众人的思绪
带回到那瑰丽雄壮的历史画卷中
汉丹铁路全线通车;引丹渠建成通水……无数襄阳儿女用青春、汗水、热血与生命铸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李悦萍是引丹渠“硬骨头五连”骨干安全员,每次排险检查她总是冲在最前面。1970年8月31日,在一次爆炸后排险时,面对危险,她铿锵有力地发出铮铮誓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这条润泽鄂北岗地,将“旱包子”变为“米袋子”的“生命渠”“幸福渠”,无声地述说着“引丹人”感天动地的故事。
谷城县堰河村,曾被戏称为“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穷山村。1992年,29岁的闵洪艳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为了带动村民修建茶园,他不仅自带干粮上山,到了周末还把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带到山上帮忙。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千亩茶园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闵洪艳坚持生态发展,挖掘村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堰河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模范村。
坚守初心,书写精彩人生
掌声雷动
振奋的话语回荡耳边
心潮翻涌
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配乐讲述《格桑花开》,讲述了全国最美支边人物“格桑花”支教队队员情系高原、接力援藏的故事。讲述人孙丽君正是湖北文理学院第12批格桑花支教队副队长。西藏山南市的琼结县,最高的地方海拔6400多米……在那里,他们克服高烧、半夜呕吐等高原反应,努力适应环境,与西藏学生成为了朋友。
看到大屏幕上,孩子们那一张张质朴的笑脸,听到“从2014年第一批支教队员到现在,已经有13批68人次赴藏支教,7名队员毕业后重返西藏,扎根高原,40名非支教毕业生选择赴藏工作”,观众们哽咽了。“格桑花”支教队的接力棒在继续传递,“格桑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襄阳青年青春报国,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格桑花”支教队坚守雪域高原,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陀螺教师”宋德学倾情守护山区学生,潜心育人甘为人梯。
44年来,宋德学坚守在海拔1400多米高的山巅,在8个偏远教学点辗转任教;他既当老师又当家长,每天上完课后他护送孩子们回家,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他和妻子开荒种菜,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
情景讲述《守望》,还原了宋德学坚守山区教学点的工作日常。看到台上扮演宋老师的演员脚步蹒跚,爬坡踏雪挑水时不慎将水桶打翻,观众们的心猛地一紧。大家心疼宋老师呀!44年16000多个日日夜夜,宋老师的坚守,为当地人带来了幸福的希望。
实干担当,凝聚奋进力量
伟大出自平凡
平凡造就伟大
在襄阳这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城市里
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群像讲述《因为有爱》,带领观众重温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13岁时王子豪为父捐皮的画面,层层包裹的纱布下是累累的伤痕;那是陈小峰与捡来的“哑叔”相依为命的画面,陈小峰在帮助“哑叔”寻亲的路上一走就是10年;那是独臂教师李运生在病床前接受采访的画面,退休后李运生自掏腰包建设辅导站,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
《我和我的祖国》篇章,通过短片和讲述,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四十二所副总工艺师汪越带领高能固体推进剂研究室团队成员克难攻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专家王明健潜心研究、“燃烧”自我,三次出征太空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航天报国的坚定信念。
配乐讲述及短片《美丽襄阳 奋斗有我》,则展现了社区党委书记、基层民警、乡村振兴领路人等襄阳各行各业奋斗者,立足岗位学习榜样、争做榜样,共同建设美丽襄阳的新画卷。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在《榜样的力量》嘹亮的歌声中,襄阳市“喜迎二十大 榜样的力量”致敬礼缓缓落下帷幕。榜样的精神、榜样的力量在传承延续,它激励着襄阳儿女在奋力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