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8年08月15日 > 1版-要闻 > 正文
长渠(白起渠)申遗成功
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华夏第一渠”长渠(白起渠)。全媒体记者 安富斌 王虎 摄
襄阳市代表团在加拿大萨斯卡通领取长渠(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牌匾。 通讯员 徐建忠 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文生 张亚婷 向一帆 通讯员徐建忠 马小泉)北京时间8月14日8时45分,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湖北襄阳长渠(白起渠)被确认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瑞因德为襄阳市代表团授牌。“华夏第一渠”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
长渠(白起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距今已有2297年历史,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郑集镇)时,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战后变为灌渠。目前,长渠(白起渠)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的30.3万亩良田。长渠(白起渠)创建时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中国水利之最》将其称为“华夏第一渠”。
长渠(白起渠)经历代修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心建设与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长渠(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
2016年10月,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的高度重视以及南漳县、宜城市的大力支持下,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启动了长渠(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面对竞争激烈、硬件要求高、申报资料多等困难,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积极搜集历代文献资料和佐证实物,深挖长渠(白起渠)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申报资料,历经国内复核、国外终审,一路爬坡过坎、过关斩将。最终,长渠(白起渠)凭借其厚重的历史、领先的科技、显著的效益,获得国家灌排委和国际灌排委的高度认可。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此次长渠(白起渠)成功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填补了我市世界遗产的空白,而且填补了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据悉,长渠(白起渠)和都江堰、灵渠、姜席堰4个项目进入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
(相关报道见3、4版)
长渠(白起渠)的“前世今生”
1953年5月1日,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前来参加通水庆典。 (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提供)
长渠(白起渠)宜城小河(朱市)段。 全媒体记者 安富斌 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全媒体记者 刘文生 张亚婷 向一帆 通讯员 徐建忠 马小泉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诗,写的是刚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长渠(白起渠)。
长渠(白起渠)连接蛮河注入汉江,流经南漳、宜城,灌溉着两地的30.3万亩良田。
长渠(白起渠)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近日,记者沿长渠(白起渠)行走,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1
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的西北门户鄢城下满是秦国的大军。秦军的统帅是有“战神”之称的白起。此次,秦军的战略目标是楚国的都城——郢。
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分兵三路攻楚。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由蜀进攻楚黔中郡,拔之。司马错又分一部之兵攻楚国西境。公元前279年,以白起为帅的北路军,走武关出秦国境,一路势如破竹。楚顷襄王想以割上庸、汉北之地的代价换取秦军退兵,但被拒绝。白起攻陷邓城后,进逼鄢城。
鄢城在今宜城市,曾是楚国都城。楚顷襄王为保卫鄢城,调动楚国主力部队全力固守。
面对坚固的鄢城和誓死抵抗的楚军,白起想到了水攻——利用鄢城及其周围地理位置较低,以及周围河渠密布的有利条件,在距鄢城百里的现南漳县武安镇旁蛮河河段上垒石筑堤,开沟扩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
记者在鄢城遗址——宜城郑集楚皇城看到,当年的城墙已变成蜿蜒的低矮土堆。“当时的城墙均由土夯成。”宜城市文史学者李福新介绍,鄢城的东部地势最低,大水冲垮了城墙的东北角。郑集有“臭池”的传说,这是因为公元前279年,大量的尸体被白起引来的大水冲到城东,尸体腐烂,臭气熏天。《中国古代战争史》《水经注》中均记载:“水溃鄢城西城墙,又决东城墙,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白起拔鄢之后,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都陷落。楚顷襄王仓皇出逃,把国都迁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国都继续叫郢。这一年,秦军向东攻占竞陵(今潜江一带)等地直到安陆;向西攻占了西陵(今宜昌一带),烧毁楚先王墓;向南攻占了巫郡、黔中郡,直至洞庭湖,并占领了沿湖地区。
随后,秦在楚故土纪郢等地设置南郡,委任官吏治理。楚国从此失去了强国地位。
因此战,秦昭襄王封白起为“武安君”。也因为此战,南漳县留下了武安镇、武安堰等地名。鄢城也成了秦国的一个县。
长渠(白起渠)申遗办公室顾问组组长庹先沮介绍,秦军之所以能够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期,短时间内从百里之外挖出一条战渠引水灌鄢城,是因为楚人之前就在当地修建了许多的蓄水、排灌设施,白起利用了这些设施。“虽然目前尚无考古证据证明,但史书上对楚人的水利建设多有记载。”庹先沮说,楚庄王的贤相令尹孙叔敖,就曾主持修建了许多筑陂蓄水工程如芍陂等,而楚庄王时期的国都就是鄢城。长渠(白起渠)的姊妹渠木渠,也被许多人认为是孙叔敖所修。
当鄢城成为秦国的一个县后,白起为攻城而开挖的渠被人们疏浚改造成了灌溉渠。人们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的陂塘串连起来,使其覆盖(灌溉)面积扩大,所灌之处皆成“膏良肥美”之地。百姓从中获益,故将白起所开之渠称为白起渠。
2
修治
出于军事目的而兴建的长渠(白起渠),经历朝历代的修治改造,成了“陂渠相连”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
世事变迁,王朝更迭,长渠(白起渠)不断淤积、重修。明清之时,因政治中心、国防重心北移,经济重心东南移,襄宜一带流民起义,人口增加,开垦土地,武安镇商业繁荣带来蛮河航运业的需要,长渠(白起渠)逐渐淤积湮废。
记者查阅长渠(白起渠)的管理单位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编撰的《长(白起)渠志》得知,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汉南郡(今襄阳)太守王宠率众扩修木渠,使木渠与长渠(白起渠)相通。木里沟与长渠(白起渠)同在宜城西山引蛮水(夷水),同汇于沔水,其出口处也大致相合。二渠一北一南。木里沟灌田七百顷,长渠(白起渠)灌田三千顷。木里沟后称为木渠。长渠(白起渠)和木渠对襄宜平原的灌溉起着重大作用。
在唐、宋、元时期,长渠(白起渠)经历过五次大修和七次局部修治。
第一次大修是在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驻襄阳,为发展农业生产,筹措军饷,复修长渠(白起渠),并在渠旁的武安镇修建纪念性建筑——白马庙。白马庙前,供奉白起塑像。
第二次大修是在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京西转运使耿望“调夫五百筑堤堰”,修长渠(白起渠),屯田,是岁种稻三百余顷。
第三次大修是在宋朝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宜城县令孙永主持修治长渠(白起渠),历时一个多月,“理渠之坏塞,而去其浅隘,遂完固碣,使水还其中。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使长渠(白起渠)恢复到三千顷的灌溉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孙永主持修治之后,还制定了一套蓄水、放水、用水管理制度,受到百姓拥护。
第四次大修在“靖康之乱”以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伪齐刘豫勾结金军占据襄阳、钟祥、随州等地,长渠(白起渠)、木渠灌区受到严重破坏,二渠同时湮废。岳飞收复六州后,襄阳成为国防重镇,为筹集军饷,参知政事督视湖北京西路军马汪澈奏请朝廷准予修治长渠(白起渠)。此次长渠(白起渠)大修,用工二万个,动用经费十余万贯,渠通后设38屯从事屯垦,年收谷75万斛(约4242万斤)。
第五次大修是在元大德六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阿术攻襄阳,元军围攻襄阳五年,又在宜城境内击溃南宋援军。1273年城破,吕文焕降元,长渠(白起渠)、木渠灌区归入元朝版图。这段时间,长渠(白起渠)、木渠虽受兵燹破坏,灌溉之利尚未完全丧失。1278年,屯田官刘汉英等呈报了长渠(白起渠)、木渠的情况。元朝廷把灌区划属大护国寺的固定产业,租课作为大护国寺的活动经费。但因二渠之利已近末期,20年后改属提举司管辖,筹划修治。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中政院同佥李英奉旨用国库款项招募民工重修武安、灵溪二堰,二渠亦开工治理,不数月大功告成。
明朝开国之后,百废待兴。到明成祖时(1403年—1424年),国势日强,但出于政治需要,忙于修长城、营北京、建武当金顶,没想到长渠(白起渠)、木渠这样的地方工程上来。而且,长渠(白起渠)、木渠在此时并未完全湮废。到明英宗时,瓦剌犯境,北部边防危急,顾不上国内建设。此时,长渠(白起渠)、木渠完全湮废。也正是此时,遇到气候寒冷干旱的周期。
1427年,湖广、河南、陕西等地大范围干旱。1433年春夏无雨,二麦不实。1438年天时亢旱,禾田龟裂。1446年湖广亢旱,禾稻枯焦。接二连三的大旱,致使这一带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明宪宗继位不久,就爆发了荆襄流民起义,起义领袖刘千斤在南漳被俘遇害。不久,荆襄流民再起。两次起义,前后达10年之久。明朝官府最后开放房县禁区,设立郧阳府以安置流民。经过20年的喘息,有力量修渠了,又遇到嘉靖皇帝从钟祥进京继位,大兴土木,集数省钱粮为其父母在钟祥修陵墓(显陵)。宜城地方官修驿站,护驾修陵墓出工都顾不及,更无暇顾及修长渠(白起渠)了,致使长渠(白起渠)湮废日久。明末农民起义,灌区境内农民附义参加,人口大减。明朝276年间,未修过长渠(白起渠)、木渠。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宜城境内人口稀少,仅有1007户、3273人。经过清初40年的生息,人口尚未恢复到明万历年间的一半。康熙年间,还从山西、江西、陕西一带向宜城移民。咸丰九年,宜城人口增至4.8万户、29.3万人。为谋生计,宜城境内大力垦荒,多处湖泊(宜城县境古有12个较大湖泊)和陂塘[即古长渠(白起渠)、木渠二渠沿线“陂渠相连”的“结瓜”工程]于此时多被围垦,大部山林被毁。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复修长渠(白起渠)一事,被重新提到官府议事日程中。
但这触动了长期在蛮河上行船输送货物的南漳县武安镇富商的利益,他们害怕从蛮河引水而影响航运。于是,武安镇富商便找到湖北安襄郧兵部道兼水利事物总督王正常,以“断水妨商”的理由贿赂官员,获得督宪“该渠不可疏凿”的命令,并以石勒记“奉承宪禁”,成为流传后世的“永禁开渠”碑。
1939年,爱国将领张自忠了解到长渠(白起渠)久废不治的原委后,电请湖北省府明令复修。
1942年,长渠(白起渠)复修动工,5年间两度兴工修渠,终因日寇入侵、张自忠阵亡,时局动荡,半途而废。
3
重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渠(白起渠)迎来了新生。
1950年1月,湖北省水利局修复长渠(白起渠)的建议被中央水利委员会批准。1951年,省水利局派出3个工程队,会同襄阳地区专员公署和宜城、南漳等地,于当年11月7日成立长渠工程处。
记者在襄樊市水利局原局长孙绍先的回忆文章《修复长渠二三事》中看到,长渠工程处成立时,襄阳地区专员余益庵任处长,高峰、胡正培、张育梁任副处长。
1952年1月,宜城、南漳两地共投入4万名劳力,长渠(白起渠)修复工程土方工程全线开工。
据介绍,当年在工地上流传着这样的口号:不怕稀泥、不怕土质硬、不怕腰手疼。来自南漳马家营的民工在寒冬季节,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手脚冻开了口,不叫苦,不停工;宜城县郝集乡农会主席李启英(女)不顾身患重病,逐村动员,发动全乡90辆牛车送水泥至工地;妇女模范陶天凤主动报名上工地挖渠……全体民工自定计划,展开竞赛。
条件虽然苦,但民工们很乐观。干活时,许多人边干边唱:“长渠脑壳伸在南(南漳武安镇谢家台村),长长尾巴拖在宜(宜城赤湖村),能灌水田十万一,修通长渠吃大米,越干心里越欢喜。”
当然,也有人不相信这件大事会成功。1952年,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就睡在田里不让开挖,说新中国成立前几次未修成渠,田还挖坏了,她不信这次能修成。
1952年春,干渠土方工程完工。当年9月,施工进入第二阶段,渠首工程以及建筑物全面开工。据《长(白起)渠志》记载,工程队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来自上海、汉口、襄阳、南阳等地,共有2027名技术工人。
1953年春,支渠工程开工。
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地区专员公署向全体施工人员发出号召:“五一”完工,提前通水。
1953年4月15日,长渠(白起渠)工程全部竣工。
1953年5月1日,百里长渠(白起渠)正式通水。
约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长渠工程处完成了从明朝以来一直不能完成的任务——修复长渠(白起渠)。
当年5月1日,襄阳地区专员公署在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村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仪式。省、专署、县有关领导和灌区代表以及参加长渠(白起渠)施工的建设者们出席了仪式,周围几十里的群众带着干粮,步行前来观看。
当年,有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叫家里人把他牵到渠边,摸着渠水说:“长渠真的开通了。”而那个曾睡在田里不让开挖的老奶奶,则对工程处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共产党了不起啊,祖祖辈辈都挖不通的长渠如今通水了,我老婆子服了。”
长渠(白起渠)修复后,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这种灌溉方式被人们称为“陂渠相连、长藤结瓜”。
1954年4月3日,湖北省水利局指示长渠管理处应积极准备开展灌溉试验的试点工作。次年,湖北省第一个灌溉试验站——白起渠灌溉试验站建成,开展试验观测工作。
长渠(白起渠)因拦、引蛮河自然径流,输水流量不正常,少雨天旱年份引水少,多雨丰水年洪水肆虐。为使长渠(白起渠)正常引水,提高灌溉效益,1958年选定在南漳县城西2公里九龙山脚下建三道河水库。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64年基本完成,开始蓄水。1966年7月全部竣工。
长渠(白起渠)修复继续沿用古渠的“陂渠相连、长藤结瓜”水利形式的灌溉优势,兴修“结瓜”水库。
长渠(白起渠)复修后,不断加强工程管理,多次进行维修、扩建、配套与挖潜,从复修初的设计过水流量10立方米/秒、8.1万亩灌溉面积逐渐发展为设计过水流量43立方米/秒、30.3万亩灌溉面积的大型灌区。
长渠(白起渠)的“陂渠相连、长藤结瓜”模式,除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将节水改造与长渠(白起渠)历史景观恢复和渠系绿化、美化相结合,恢复了古长渠(白起渠)的历史文化韵味,营造了碧水长流、树木长青、美丽休闲的人居环境。
2008年,长渠(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开展长渠(白起渠)申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2017年,长渠(白起渠)被授予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称号。2018年8月14日,长渠(白起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让世界知道长渠(白起渠)
——长渠(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纪实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长渠(白起渠),在省水利厅,襄阳市委、市政府,南漳县和宜城市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襄阳市水利局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长渠(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成立了以管理单位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为主体的申遗专班。
历时近2年,一路“爬坡过坎、过关斩将”,长渠(白起渠)于加拿大时间8月13日(北京时间8月14日8时45分),在加拿大萨斯卡通顺利通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终审,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市水利局局长陈启合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始终遵循“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申遗工作和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保护修缮、科学利用有机统一起来,破解了历史遗存不多、地域条件复杂、管理权限交叉等诸多难题,以抓铁留痕的精气神,不断攻坚克难,最终助力申遗成功。
“我们有自信申遗成功。”长渠(白起渠)申遗办公室顾问组组长庹先沮介绍,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灌溉工程评审条件为: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等。长渠(白起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距今有2297年的历史,比四川的都江堰早23年,比陕西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的灵渠早65年。
但是,与都江堰、灵渠等石渠不同,长渠(白起渠)是一条土质渠,每当遇到暴雨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时,长渠都可能受到影响。此外,长渠(白起渠)在历史上经过许多次大型的修缮,历史遗存并不完善。
2017年底,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邀请宜城市、南漳县文化系统退休干部庹先沮等人组成专家顾问团,沿长渠(白起渠)两岸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佐证材料。专家团早出晚归,几乎每天都要奔波400多公里。就这样,专家顾问团走遍了长渠(白起渠)两岸,翻遍《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县志》等60多本重要古籍资料。
听说长渠(白起渠)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长渠(白起渠)两岸村民积极支持。今年6月,南漳县武安镇莲花堰村村民王华国主动捐献自家收藏多年的涨水碑。涨水碑上记载了清朝道光六年,长渠(白起渠)渠首莲花堰和武安镇一带的一次洪水水势涨消情况,以及此次洪水对武安镇蛮河两岸的肆虐状况。这块石碑的获得,为长渠(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不求什么回报,只希望长渠申遗成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渠的历史,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王华国说。
收藏爱好者吴华听说后,二话没说,也将自己收藏的十余件白起庙石构件拿了出来。
很快,申遗工作到达冲刺阶段。申遗专班全力收集长渠(白起渠)灌区内古籍、典籍、实物例证,解决了实物较少的问题。
2018年年初,申遗专班正式向国家灌排委员会递交了申报材料,于2月5日顺利通过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区)候选工程初评会,获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被遴选为2018年度推荐申报工程,成功列入候选名单。
2018年5月19日至5月21日,顺利通过国家灌排委组织的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对长渠(白起渠)工程现场考核,一致同意推荐长渠(白起渠)代表中国赴加拿大萨斯卡通参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
“大家积极搜集佐证实物,深挖长渠历史文化内涵,挑灯夜战,不断丰富完善申报资料,历经国内复核、国外终审,凭借其厚重的历史、领先的科技、显著的效益,最终夺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金字招牌。”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局长窦德说,“回想起申遗路上奋斗拼搏的一段段经历,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白起渠)
长渠(白起渠)渠首的白起雕像。
以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蓄、引、提”相结合农业灌溉系统。
宜城市郑集镇境内“楚皇城”——长渠(白起渠)“故事”源头。
“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
长渠(白起渠)渠首位于南漳县谢家台村。
长渠(白起渠)南漳安乐堰段。
长渠(白起渠)让30 万余亩良田旱涝保收。图为长渠(白起渠)宜城市朱市段。(资料照片)
长渠(白起渠)这个“长藤”结下的最大的“瓜”——宜城鲤鱼湖。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全媒体记者 赵兴沛 安富斌 王虎 摄影报道
北京时间8月14日8时45分,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长渠(白起渠)被确认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长渠(白起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郑集镇)时,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战后变为灌渠。
长渠(白起渠)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的30万余亩良田,开创了“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灌溉模式,其先进技术在安徽、湖南、甘肃等地推广并沿用至今。
长渠(白起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填补了我市世界遗产的空白,而且填补了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有助于提升襄阳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彰显襄阳的文化魅力。昨日,记者特意用无人机拍摄了长渠(白起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