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搬迁十年—守住生命线(杨艳艳)

                                  
 

                                  守住生命线

                                       ——搬迁十年招生回忆

                                  杨艳艳

2003年我休产假,本以为离校太远,会和同事们之间拉远距离。没曾想,上天眷顾,学校的领导们都跑到我家院子来上班、开会了,细一打听,原来学校接管了襄樊学院后勤集团管理的高中,老公开心的说:“这下可是不用找关系就解决了我们的两地分居,你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啦。”

喜悦的心情一直伴随着产假未结束的我,所以当学校通知要开教师大会,我问都没问主题是什么,就激动的早早到了建华路校区的阶梯教室(其实就在我家楼下不到400米的办公楼上)。第一次在陌生会场,见到了熟悉的同事们,也见到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也才知道当天的会议是总结高中招生工作的,也才听说了诸如退休教师发动亲戚朋友招生,全体教师挨家挨户、走街串巷招生,甚至在农村被狗咬伤的鲜活“故事”……那一刻,我的眼中满是羡慕,我的心中满是敬佩,在短短几个月不见的日子里,附中的家人们已经创造了这么多的传奇!

2004年我也加入到了招生大军的行列,因为没有经验,也因为孩子还小,学校就安排我随蔡保老师一起到隆南招生。其实从毕业工作以来,我们从来都不用招生,因为学生们会自己找上门来读书。可是这一年学校要从隆中搬迁到盛丰路,对于盛丰路周围的学生来说,我们是外来户,相对七中和二十二中,我们根本就没有生源基础。可是学校搬迁势在必行,学校的生存又不能没有学生,守住生命线在那一段时间成了附中人每天牢记在心的真理。所以从正式决定搬迁开始,全体教师就开始利用中午和下午下班的时间,分头分组开始一家家做工作,跟家长讲学校搬迁的好处,跟家长承诺学校搬迁后不会影响他们的子女继续读书。为了尽量留住每一个学生,老师们骑车、步行到隆中、水泥厂、林科所、农科所等周边方便的学生家里一一走访,小学老师们也积极为我们做六年级学生的动员,真是做到了一个不能少的努力!

隆南班车少,位置偏远,有几个学生成绩不错,但当地的学生还有其他两处读书地的选择,如果我们搬迁,他们极有可能不跟我们同行。蔡老师一心想留住这些孩子,还希望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好学生随我们一同进城,所以一放暑假,蔡老师就约我一起骑摩托车前往隆南做动员。记得我们从六零九出发,一路颠簸,一路灰土才摸到了隆南村边。没顾上喝口水,蔡老师就让他班上的一个男生做向导带着我们步行到各家去做工作。起初,我以为是男孩担心一辆摩托坐不下三个人,后来才知道,进了村根本就没有平路了,一是土路早已被车轮碾成了“千沟万壑”,一是后面的村落都建在高高低低的丘陵间,车子根本不及步行方便。特别是当我们从一个小女孩家里准备离开时,她轻巧的用小手一指:“他家在那边”,目测仿佛七八十米外的另一个山坡上有一座房子,中间隔着一片玉米地,我们兴高采烈的赶紧往前走,想着按数学里讲的直线距离最短,这一家马上就能到达了。可没曾想,我们两个城市里长大的人,竟不知晓玉米地的艰难,没走几步,我的胳膊已经被锋利的玉米叶片划伤了,抬头看时,前面开路的蔡老师胳膊上划得比我还多,我悄悄问跟在身后的小向导如果从来时的大路绕着走,估计要多久。他笑着告诉我,从那边绕最快要得一个小时,看看已经渐渐偏西的太阳,我只好跟在蔡老师坚定的脚步后面一路“披荆斩棘”到达了目的地,完成了最后一个走访任务。傍晚到家的我,才知道从早上自己悄然离开之后,一岁多的儿子就在高烧39中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个暑假结束,我们走访的孩子一个不少的都来到了新校区!

初来乍到,我们依然要四处宣传,招来好生源。于是2005年我又加入了高中招生的行列。没有实践,没有学生向导,我就跟着何艳娜老师学:2004年何老师招来了一中巴车的老河口学生,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困在了陵园南路,我陪她一起在襄城汽车站附近简单招待了不能进学校参观的师生们,也算和招生老师们混了个脸熟;2005年何老师主攻老河口市区,让我主攻市郊,因为有招生联系教师的帮忙,我很快进入了角色,自己也大胆的让老家的哥哥带路、找高中的同学帮忙:我们的招生区域逐渐扩大,从洪山嘴到苏家河,从傅家寨到七里崖,从袁冲到孟楼,从竹林桥到赵岗,从薛集、秦集到贾湖、张集……招生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何艳娜、张勇、房玲、张志农、乔兵、姜磊、王茜、颜军军,他们不论是不是家乡人,都加入到老河口的招生队伍中;招生手段也各尽其能,有的在街面上拉条幅,有的在江边公园摆设招生点、有的还在电视台做起了广告……一时间,我们的招生在当地引起了家长们的密切关注!

记得2006年我去孟楼招生,因为有同学在当地就职,所以我虽然单枪匹马,竟是和老河口一中校长亲率的一大群人马一样受到了校长的接待,一中当时的校长就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笑着责怪我不该跑这么远来挖老师的墙角,让他的优生流失不少。还有一次是经同学介绍到薛集中学找班主任拿学生信息,为了节约时间,我没顾上吃中饭就先去找联系老师,结果一群襄阳市不知哪个学校的招生老师本要打算离开,见到我往学校里走,又折转来观察我的招生举动,希望能借机也进校园宣传。当看到我轻松的从老师手中拿到信息,他们羡慕的眼神至今都让我有些暗自窃喜!更有幸的是,2008年到袁冲招生,因为有了前几年的招生基础,我坐班车到一个学生家里招生时,家长为了表达感谢,现场就跑到桃园里给我摘了半蛇皮袋子的大仙桃让我带回家尝尝!沉甸甸的桃子压得我走都走不动,没办法我只好一路继续招生,一路赠送桃子,但心里却是满满的感动,因为那不是普通的桃子,那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对我的厚爱,对我们全体附中人的重托呀!

因为这份重托,我们不知道在高低不平的田埂上走坏了几双鞋子;因为这份重托,我们不知道怎样熬过蚊子、跳蚤袭击的夜晚;因为这份重托,我们不知道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走了多少个来回;因为这份重托,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轻伤不下火线”;因为这份重托,我们不知道骄傲地“表演”过多少场“巡回演讲”……我只记得小升初的学生,来报名的是实际录取人数的两倍还多,甚至黄集镇、马桥镇的教师子女都托关系送来这里,我只记得初升高的学生,面包车开来了一拨又一拨,甚至各县区都有了我们稳定的生源基地呢!

最近两年我被安排在襄州区招生,根据几年的努力,我发现襄州的高中太多,当地的招生封锁格外严,要想突破极不容易。但是热心的刘道军主任主动找到我,提供了他大学同学在当地任职的信息;外派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卜长斌主任也把他们下乡对口中学牵线给我,让我们试着找找突破口;在欧庙任教的大学同学不仅主动带人到学校,还主动给我提供了他同事同学的联系方式,让我碰碰运气……张志农、张新安、乔兵、杨浩、冯志鹏、宋雅也都主动要求帮忙在襄州宣传、招生。特别是杨浩和冯志鹏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冒着酷暑,站在烈日下,顾不上喝水,顾不上吃饭,守在学校门口,一个个家长的耐心讲解,一个个学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就连一旁开着轿车来招生的技校老师都羡慕的只跟我说:“你们真了不起,一遍遍耐心的讲解,吸引了那么多家长和学生,都没人搭理我们啦!”谦虚的杨浩老师连连道歉说:“不好意思,主要是因为我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老师们都熟悉,所以希望用自己的成长给学弟们做个榜样。”

虽然,今年的招生数量依然不够丰硕,但守住生命线这个根本我们没有丢,至少在很多附中家人心里没有丢。学校搬迁已经十年了,一路走来的招生之路充满艰辛和磨砺,我们走过弯路,我们也懈怠过,但当n年前自己招来的学生也选择当了教师,当n年前自己招来的学生还能时时送来祝福和问候,当n年前自己教过的学生要来看望老师,那种幸福就是用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的!

守住生命线,是搬迁十年间,附中家人们一路破浪前行的一缕浪花,希望我们用各自不同的努力,做好每一件工作,让这条生命之线更长、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