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届40名“襄派教育家”襄阳师专的15名

有那么一个地方

叫做“母校”

有那么一群人

曾经是那儿的学子

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做“校友”

“首批“襄派教育家”名单出炉!

他们是谁?

湖北文理学院有15位校友当选

小伙伴们,快来看看!

喜报

https://www.sohu.com/a/403774090_100021401

为大力弘扬襄阳市涌现的“襄派教育家”独特有效的办学执教思想、扎根一线辛勤耕耘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事迹,2018年10月,襄阳市启动了“襄派教育家”推选活动。经过候选人推荐、媒体公示、民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有40人入选。

6月18日上午,首批“襄派教育家”颁证仪式在襄阳市教育局举行。湖北文理学院校长丁世学、襄阳四中校长李静等40名长期深深根植于襄阳教育沃土、倾情于襄阳教育事业,在教学、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形成独特风格、有显著建树和一定影响力的在职在岗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入选。

据悉,入选本次“襄派教育家”的,有湖北文理学院校长丁世学,还有湖北文理学院15名校友。

恭喜祝贺!下面带你来认识下他们吧!

丁世学

丁世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 7月出生,湖北麻城人,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三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本科教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他扎根襄阳,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近40 年,致力推进人才协同培养改革创新,实施“ 严教严学严管严考” 强力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开办留学生教育。致力探索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头推动汉江流域大学携手助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主导成立医学院,开办医学专业。2018 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襄阳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卞先华

卞先华,男, 1961年 3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 1981年毕业于襄阳师专数学专业, 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大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现任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书记、主任。曾获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襄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曾参加人教社全国统编《自然》一、二年级教材、教参编写,论著有《少年科技制作》、《小学自然教案(第五册)》;主持编写襄阳市地方课程教材《襄阳好风日》、《四个襄阳教育读本》、《清风廉韵》等。发表教育教学教研论文 40余篇,其中《小学自然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诌议》在《课程教材教法》 ( 1986.12期 )发表。

江 华

江华,男,汉族,1963年 10月出生,中共党员。曾就读于原襄樊学院体育专业(函授)。湖北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十佳活力园丁”、 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 长年坚持在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第一线,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结题并推广;有 6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2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出版专著《高考体育测试与训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必修——田径》;参与了全国和湖北省多届体育优质课和体育教师技能大赛的评审工作。先后培养出国际运动健将云知明以及一级、二级运动员 300多名,所教学生中先后有 46人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另有 600多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名校。

刘汉青

刘汉青,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 2月出生。1984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获市“政府津贴专家”、“隆中名校长” 等称号。出版教育著作部,多部受到政府表彰;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 余篇;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等10 余项次。躬耕教育30 余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理念,培德塑魂,紧盯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目标,追寻教育诗意。坚守非精英可成才价值标准,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矢志探索。坚定思想引领、行动示范要求,将小事做好,成就最好的自己。坚持授人以渔,以仁治校,推动“ 授渔计划”襄阳实践,引领贫困学子进荧屏、上报纸、当网红。为孩子点亮前行光亮,为教育添温度,为襄阳教育“精心教书甘为牛 ,潜心育人当旗手” 

刘道记

刘道记,男,1968 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中文专业。曾任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南漳县卞和小学校长,现任南漳县徐庶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校长”,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第二批荆楚教育名家培养对象,襄阳市“ 隆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享受 2018年度襄阳市政府专项津贴。他14 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实践“一体两翼”卞和文化,担任多项课题负责人,公开发表100 多篇论文,出版《新时代学校文化漫谈》《十年》《琢璞成玉》《徐庶之道》等专著。自2003年任校长以来,他将一所名不见经传不足200人的村小打造成有3500名学生、令无数漳城学子梦寐以求的荆楚名校。2017 8月他又出任新成立的南漳县徐庶学校(九年一贯制)校长,再次开启了创办荆楚名校的新征程!

孙元武

孙元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 2月出生。曾就读于原襄阳师专中文专业(函授)。现任襄州区第七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心研究员,入选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专家库,省中语会理事,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襄阳市第11 届党代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称号。他创造性地提出“五标六学七星课堂教学模式”,以七星文化底色绘立德树人宏图,学校被评为省校园文化建设百强校;他的“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管理创新、教学创新的“发射源”, 培养了20余名优秀教师。主持7项省级以上课题,公开发表50多篇论文。2018年开始,学校与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开展了两地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朱小平

朱小平,女,汉族,中共党员,1973 8月出生。曾就读于原襄阳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正高级教师,襄州区张湾中心学校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她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相融合,关注数学课堂“四基四能”与“ 素养育人” ,主讲各级优质课、示范课100 余节,把优质课讲到了全市、全省、全国。她善于钻研,撰写70 余篇论文,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科书》及配套书2本、参编人教版教学书籍5本,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8项。省、市、区以朱小平名字命名的三级"名师工作室”成果丰硕,培训教师3000余人,指导30余名教师成长为国家、省、市区优质课教师,其中人获隆中名师,25人以上获襄州名师。荣获“ 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称号,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

宋德兰

宋德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 2月出生。曾就读于原襄樊教育学院中文专业。现任宜城市实验小学副书记、副校长。躬耕小学语文教学38 年来,她承担了中央教科所“ 学法指导”、湖北省“整体改革”和“在乐学中创新”等 多项课题实验,取得40 多项教科研成果,发表20 多篇论文,形成了“ 乐教·趣学”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课堂上,她激情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教学中,她坚持“三结合” ,追寻“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的目标。 她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暨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湖北名师” “ 特级教师”、“ 改革开放40 年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师”等称号,被誉为县市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宋海潮

宋海潮,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 11月出生,樊城区教研室主任。1996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化学教育专业。他24 年坚守教学教研一线,严谨治学,倾心育人,“ 魅力化学” 成为他的一张名片,先后四次荣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国家级园丁奖;致力于“ 三究四学”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及变式实践研究,主推樊城区域课改,主讲各级示范课、公开课和培训讲座126 场次,主持或参与12 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室足迹遍布全市所有县市区;荣获“湖北教育 桂子山智库首批专家” “ 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 湖北省‘三育人 先进个人”、“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授课教师”、“襄阳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专家”、“ 襄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襄阳市隆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襄阳市教育讲师团教师”、“襄阳市学科带头人” “ 襄阳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李 菲

李菲,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 12月生,博士,教授,现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湖北省督学、湖北省职教学会副会长。1984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数学专业。他从事教育工作30 多年,发表文章180余篇、出版专著部,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004—201 5 年任襄阳市教育局长期间,他扎实推进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10 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着力推进高中优质发展,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列,2011—201 5 年连续5年摘取7名省第一名,高中教育成为襄阳城市名片。担任学院院长以来,他积极推进学院植根襄阳,与城同进、服务襄阳、与城共荣,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周明波

周明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 3月出生,湖北襄阳人。1987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中文专业,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襄阳四中义教部校长。荣获中央教科所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国家课题实验优秀教师、襄阳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湖北省第一届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襄阳市十佳师德楷模、襄阳楷模、湖北名师、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称号。获第12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育部优课一等奖。

崔德丽

崔德丽,女,1966年 10月生,保康黄堡人,中共党员,襄阳市第 13届、保康县第 14届党代表。曾就读于原襄樊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函授)。现任湖北省特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正高级英语教师、班主任。执教 37年来,她始终保持着“有激情、善合作、重落实”的课堂教学风格,使学生学习兴趣浓、习惯好、效率高,英语教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县前列。先后荣获县“十佳教师”,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师德标兵”、 湖北省第三届“楚天园丁奖”等荣誉。 2017年获襄阳市政府专项津贴, 2018年获“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国教工》、《中国教师报》分别刊文报道她扎根乡村、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

曾秀群

曾秀群,女,汉族,中共党员,1972 9月出生南漳县卞和小学思政课教师、校长,特级教师、隆中名师、高级教师。曾就读于原襄阳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长期躬耕思政教学致力于德育实效性研究教改实验,主讲200 多节县级及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获国家一等奖节、省市一等奖30多节273 项教科研成果获奖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80 多篇,其中篇案例被收录《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指导一大批市县青年教师培养名隆中名师30 多名市县名师梳理挖掘卞和文化,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卞和文化蜚声省内外。获教育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指导专家、评审专家、全国课题研究优秀个人、省骨干教师、省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曾庆丰

曾庆丰,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 7月生,湖北襄阳人。1994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数学专业,现任襄阳七中副校长。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人教版教材培训全国讲师团专家,湖北省首届中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隆中名师曾庆丰工作室首席名师。发表论文200 多篇,其中核心期刊49篇;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6项,获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13 次。主讲省级以上示范课(专题报告) 70余场,指导数学教师获省以上优质课奖人,发表论文20余篇,辅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30余次。20158月和20194月,分别到西藏山南地区和四川阿坝地区参加“ 送培进藏” “教育精准扶贫” 活动。荣获“市优秀青年人才”、“市十佳青年教师”、“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

雷 俊

雷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 10月出生。1984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化学专业,现任襄阳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在长期的学校管理中,他始终秉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二十中轻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并结合校园“九雅文化” 建立了“以雅育德”的九年一贯制德育教育体系 ,连续多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学校轻松的学习氛围、规范的办学行为、高效的学习效率、优异的办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他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20 余篇专业论文。荣获“隆中名校长” “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樊城区劳动模范” 等称号。

蔡德花

蔡德花,女,汉族,中共党员,1971 4月出生,湖北襄阳人。1992 年毕业于原襄阳师专政史专业。现任襄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副校长,兼任中国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心研究员、襄阳市隆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新区政史学科教研员等。她扎根基础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静待花开。在教育教学中,她倡导以尊重之心育人,以激发兴趣促学,获得全国说课竞赛一等奖、全国德育精品课奖。她先后开展创新教育、情景教育、生活化教育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举办省、市、县级培训讲座100 余次,指导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省、市级优质课40 余人次,为学科建设和教师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 湖北名师” “ 隆中名师” 等称号。

什么是“襄派教育家”?

据介绍,“襄派教育家”是具有襄阳风格、襄阳特色、襄阳情怀、襄阳气派的本土教育家,是深深植根于襄阳教育沃土,倾情于襄阳教育事业,在教学、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形成独特风格的“襄派教育名家”。

这些优秀的湖北文理学院校友,他们长期坚守教育战线,用忠诚与奉献阐释了人民教师的家国情怀,用创新与卓越引领着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湖北文理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的生动展现,是学校的骄傲。

在这里向湖文校友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素材来源:学校校友办公室

拒绝把教育家泛化、神秘化,“襄派教育家”成为这里的一张城市名片! 

2020-09-22 17:42

襄阳教育何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襄派教育家”这一称号?“襄派教育家”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6年前,崔德丽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成为全县同时拥有“襄阳市隆中名师”和“湖北省特级教师”头衔的第一人。

今年6月18日,崔德丽又从襄阳市人民政府领导手中接过一项新的荣誉——“襄派教育家”。

崔德丽是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坚守乡村教育讲台37年的崔德丽,除了让山区孩子英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外,她还试图点燃孩子看世界的梦想。 她常给孩子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世界那么大,我拿什么去看看”。崔德丽之所以常讲这两句话,是想让孩子知道,只有掌握知识、有一定本领才能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才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6月18日这一天,像崔德丽一样获得这项荣誉的还有襄阳四中校长李静等40名长期深耕本土教育,在教学、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在职在岗教育工作者。

崔德丽是当天颁奖仪式上的4位发言代表之一,她说:“‘襄派教育家’这个称号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做名副其实的‘襄派教育家’。”

“成为‘襄派教育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过去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校长后似乎就触摸到了成长的天花板。‘襄派教育家’就是要突破这个天花板。”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程敬荣说。

襄阳教育何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襄派教育家”这一称号?“襄派教育家”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这可能是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襄派教育家”这一称号时都会产生的疑问。

1

从教育高地到教育人才高地

在湖北教育界,襄阳早已成为一方教育高地。这可以从10年来襄阳基础教育一路飙升的高考成绩找到印证。

毋庸置疑,高考成绩是反映襄阳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硬指标”。但襄阳基础教育之所以风生水起却是机制创新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结果。正是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造就了襄阳高中教育的“金字塔”式结构。

“谈到襄阳教育,除了显著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外,还可以谈什么?襄阳教育还有什么?”程敬荣坦言, “我一直认为,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家型校长、教师,才是襄阳教育最大的财富。”

“襄阳有6万多名教师,可为何总感到一时又说不出多少教育名家呢?”

“一方面,我们把教育家的标准定得太高、太严;另一方面,我们对优秀教师育人思想经验的总结、提炼、宣传不够。”程敬荣的分析不无道理。

于是,2016年培养“襄派教育家”写进了《襄阳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襄派教育家”成长工程作为全市教育发展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按照程敬荣的解读,“襄派教育家”是具有襄阳风格、襄阳特色、襄阳情怀、襄阳气派的本土教育家。

“襄派教育家”中的“襄”和“派”都有其独特的界定。 “襄派教育家”之“襄”,一是指地域,“襄”为襄阳的简称; 二是“襄”字有“帮助、辅佐、上举、昂起”等意义,与教育使人向上、向善的真义契合;三是“襄”字古义丰富,如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也有“解衣而耕谓之襄”之说。“襄派教育家”之“派”,不是“派别”的“派”,而是指“风格、特色”。

“襄派教育家”推选活动由襄阳市教育学会、市教育管理学会等学术团体联合发起,推选倾斜教育教学一线,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

为确保公平、公正,发起单位特委托武汉大学中国教育家研究中心成立推选活动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确立的“襄派教育家”标准是“五有”,即 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有合规律的教育思想或主张、有探索思考的教育理论成果、有热爱奉献的教育情怀、有较广泛认可的良好社会影响。

“我们既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程敬荣说,“‘襄派教育家’需要发现和培养,让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从去功利化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走出来,进而形成一种教育家办学的推动力,形成教育家成长的土壤。”

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程敬荣

为了打造“襄派教育家”集群,襄阳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织“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构建了“1356”培养模式,即咬定一个目标、实施“三名工程”、完成“五个一”研修任务、做到“六个结合”,增强辐射效能,让“襄派教育家”的名气和作用真正“香”起来,达到造就“万名教学名师”的目的。其中,“五个一”即阅读一部教育名著,掌握一种新的教学技能或教学方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发表,参与一项基于自身工作岗位和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报告,形成一部个人教育思想专集。“六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名著研读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跟岗学习与名校访学相结合、能力提升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现场指导与跟踪服务相结合。

据负责此项工作的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陈兴明介绍,5年时间市级专项经费共投入1000万元,共培训500名“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

在程敬荣看来,“襄派教育家”的培养是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突破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瓶颈的需要。

2

汇聚“教育家办学”的力量

能够成为“襄派教育家”都是有故事、有思想、有成果的教育者。

4年前,特级教师张德兰接到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校长的任命时,她就试图开启一个新的秩序。

恒大名都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首任校长,我将怎么爱她,我和团队将在这张巨大的画布上打下什么底色。”张德兰自我追问。

张德兰和她的团队确立的理念是,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一所“与世界一起奔跑”的学校,让师生在奔跑中与时代共舞,在奔跑中看见整个世界。张德兰说:“如果说奔跑需要一个起跑线的话,那起点就是阅读。”于是,通过师生众筹,恒大名都小学成了一个人人参与共建的书香校园。

但是,能成为首批“襄派教育家”不是因为她办好了一所新建校,而是每到一所学校都能将学校带向一个新的高度。谈到“襄派教育家”这份荣誉,张德兰说:“‘襄派教育家’成长工程促进了我的‘二次成长’,让我又一次焕发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激情。”

全国人大代表李静是襄阳四中校长,近年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了让很多同行仰视的业绩。荣获“襄派教育家”称号的她,在教师节前举行的首届“襄派教育家”思享会上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做一个精神明亮的教师,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断增长,而要想成为精神明亮的教师,就要敢为人先、有专业精深的底气,要真诚无私、踏实肯干、终身学习”。

“襄派教育家”不仅代表一种荣誉、一种精神,更体现一种教育思想。“襄派教育家”刘汉青是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他提出的“诗性教育”备受专家关注。2013年,他出版了专著《前行在诗性教育的路上》。他认为,“教育的诗性,充满着智慧;诗性的教育,承载着责任”。教育的诗性,没有那么功利、庸俗。诗性教育,是以学生、教师、校长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教育的第一位,是以学生、教师、校长都必须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的,是以学生、教师、校长都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它的核心就是以仁爱之心启学生之德。

“襄派教育家”是襄阳教育的宝贵财富,是襄阳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惜才、爱才、用才、留才、重才、敬才、育才。” 在程敬荣看来,“襄派教育家”的推选是与“人民教育家”“当代教育名家”“荆楚教育名家”一脉相承的,他们是扎根襄阳的教育名家、教育实干家。

恒大名都小学校长张德兰、松鹤路小学校长李伶、荆州街小学校长吴平名列首批“荆楚教育名家“。

3

讲好“襄派教育家”的故事

“襄派教育家”已经成为襄阳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湖北大学教授叶显发一直关注“襄派教育家”的成长。他认为,“襄派教育家”是“隆中名校长”和“隆中名师”的升级版,是襄阳教育行政部门“亮剑精神”的体现,是在倡导教育家办学上所作出的一种努力。

“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叶显发说,“‘襄派教育家’的推出让校长和教师可以学习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深切感知到教育家就在身边,这种‘平行影响’可以近距离影响到更多人。”

程敬荣多次谈到全国优秀教师、被誉为“鄂北师魂”的湖北谷城县南河镇温坪村教学点已故教师黄敦全。从教40年来,黄敦全为让大山的孩子有学上,翻山越岭建校舍,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让学生安全过河,自掏腰包买驳船为学生摆渡;为让学生吃饱饭,赔本开食堂。“黄老师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名优秀教师的形象。”程敬荣说,这种一生坚守襄阳基层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是“襄派教育家”。

按照程敬荣的理解,一名优秀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能够忠于并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业务上精益求精,情感上热爱学生,工作上成绩突出,就可称之为“襄派教育家”。“我们就是要打破教育家的神秘面纱,让那些坚守一线的校长、教师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家的称号”。

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显然,襄阳的做法是对《意见》精神的超前落实。如今,因为“襄派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启动,襄阳人能感觉到这支教师队伍身上明显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每一位“襄派教育家”都是一个优秀的生命样本,他们都是从一线走出来的,创造了教育业绩,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育不能被功利所绑架,需要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的照亮和点燃。我们要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讲好他们“以人为本,普遍激励,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故事,可以激发更多人对‘教育家办学’的自觉。”程敬荣告诉记者。

有人说,“襄派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启动,在社会上更好地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教师、校长专业化。

下一步,他们将组织专家学者对“襄派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多方宣传传播,帮助他们形成专著,搭建外出讲学、组织报告会、办学成果汇报会的平台,输出“襄派教育家”的办学思想与经验,让每一名“襄派教育家”都具有孵化器的功能,带领更多身边的人成长,让“襄派教育家”“香”起来、“响”起来,有更多的“襄派教育家”成长为荆楚教育名家和新时代人民教育家。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https://www.sohu.com/a/420284661_37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