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襄阳战役:刘伯承命令只能活捉康泽

襄阳战役


刘伯承命令只能活捉康泽,不能毙命

图片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南线实施战略反攻,1948年初进入桐柏、江汉地区后,襄樊这个地方更引起敌我双方的高度重视。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视襄樊为“控川陕豫鄂之门户,握武汉三镇之锁钥”的战略要地。为了强化对襄樊战略要地的防御,蒋介石特意在襄阳设置十五绥靖司令部,任其心腹、特务头子康泽为司令官。康泽又特地从南京请来“川军名将”郭勋祺任副司令官。






犄 角 守 势 

1948年2月,康泽一到襄樊上任,便使出浑身解数,把党政军警特大权集于一身,把归其指挥的104、163、164三个旅加以整治,调整布防、修筑工事,并选兵挑枪成立了特务营、宪兵连,又令国民党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李朗星,组织了5千之众的保安旅。康泽在襄阳共掌握反动武装2万余人。


康泽在襄阳两百里防区用尽心思,把襄樊二城与老河口、谷城等地形成相互支援的犄角之势。163旅488团守谷城,487团守老河口,163旅抽调一部分沿汉水两岸重点布防,490团、491团防守樊城外围据点;104旅3个团防守襄阳南门和城南诸要点;163旅486团守城西门;164旅492团守城西各高地;少数正规军和李朗星的保安旅三个团守城东门和北门;整编85师23旅教导队和宪兵队保护司令部。绥靖区司令部设在襄阳城内东街杨家祠堂内,特务营作机动部队,中央炮兵第14团7连的炮兵阵地设在原中原中学门口等地,以支援各据点。


同时,康泽还依仗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险要地势,竭尽一切手段搞工事防御。在城周围设外壕三道,深宽各一丈多,壕外筑有层层铁丝网和鹿寨等障碍物。在襄阳城及城南和西南的岘山、凤凰山、虎头山、羊祜山、真武山等所有制高点上,构筑了以高碉为核心,周围辅以地堡、交通沟的碉堡群;在开阔地带和死角遍布地雷和鹿寨。康泽以为依靠易守难攻的地形,加上他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可以万无一失。襄樊战役前夕,国民党“总统特派战地视察组”中将组长周建陶,奉蒋之命率第八战地视察组视察襄阳。周问康泽:“假如敌人以重兵进攻襄阳、怎样应付?”康说:“目前情况,敌人还不会有很大兵力来攻打襄阳,假如要来的话,必先犯老河口、而后樊城。襄阳地势险要,又有汉水之阻,易守难攻,万一战事发生,总统所派的援军很快也就到了,襄阳可无忧虑。”

 

图片

 解放军沿汉水向襄樊进发          






 正 确 决 策 

1948年6月5日,中原军区司令部在河南赊旗镇北彰新寨召集各纵队领导开会,刘伯承从全国的战略态势出发,结合中原军区的任务,透彻地分析了敌我战情,指出“敌人对我有三怕:一怕进关、二怕过江、三怕入川。中原区就有敌人两怕。在顾祝同集团、白崇禧集团、张治中集团联合防线上,汉水区是其最大的弱点。此地既可渡江、亦可入川,且是敌之接合部,弱点无法弥补。”根据这一正确分析,定下了进行襄樊战役的决心。


1948年6月13日,中野下达了襄樊战役(原称老襄战役)作战部署。刚进行战役布置时,华野外线兵团为了调动敌人、创造歼敌战机,乘势发起了豫东战役。为了有效地配合豫东战场歼敌,中野于6月15日下令暂缓进行襄樊战役,调中野1、2、3、4纵队和华野10纵赴平汉线以东地区,坚决阻击北援开封之敌,同时,中野并没有放变弃襄樊作战计划,把第6纵队隐置在唐河地区待命,使之东可驰援平汉,南可奔袭襄樊。


豫东开封战役胜利结束后,华野继续发起睢杞战役,攻歼敌区寿年兵团和援军黄伯韬兵团。刘邓则率中野主力,在平汉线接二连三担任阻击任务。这样,敌我中原战场之主力,对战于豫东、平汉线,襄樊守敌即呈现孤立状态。其周围之南阳、信阳等地之敌均取守势,无力出援。中原首长准确地抓住这一战机,下令立即发起襄樊战役。


6月23日,中原军区首长电令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襄樊作战。参战部队有中野6纵之16、17、18三个旅6个团;桐柏军区28旅3个团;陕南军区12旅之34团、35团;郧白、郧均两个独立团,总计近15个团,两万余人的兵力。


图片

王宏坤作襄樊战役战前动员讲话        






 奇 袭 成 功 

6月23日,中野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奉命到桐柏军区与司令员王宏坤会商襄樊作战计划,经过反复研究,我军在兵力上只略占优势,敌人防线很长,我军不可能同时分歼全线守敌。因此按照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分散和孤立敌人,后打集中和强大敌人”的作战原则,提出了分段歼敌的作战布署。经中野首长同意,把这次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歼老河口、谷城之敌;第二阶段,沿江东下,围歼襄樊守敌。


6月26日,各参战部队按照前线指挥部的作战部署和刘邓首长关于“事先隐蔽企图”“以突然神奇动作,向老河口捕捉奇袭”“攻敌不备、以便突然成技于不意之中”的指示,立刻从各战区星夜赶往集结地,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


6月30日晚,陕南军区部队从湖北均县草店隐蔽东进,司令员刘金轩令郧白团两个营到老河口以西汉江两岸堵击可能西逃之敌,令34团攻击石花街。7月2日,6纵指战员自豫西唐河地区西进,一昼夜跋涉近80公里,向老河口长途奔袭,于当晚23时抵老河口,守敌163旅487团早于当日下午开始向谷城撤退,6纵即渡江尾追。7月3日拂晓,陕南12旅34团第一营向谷城西过山口的守敌发起突然攻击,将敌人大部歼灭,占领了该阵地。谷城守敌大惊,慌忙弃城向老君山逃跑,谷城遂告解放。


这时刘金轩司令员急令35团和郧白独立团一部,由张飞城渡河,迅速向老君山侧背后迂回,指战员员们冒着风雨、踏着泥泞、跑步前进,截断敌南逃之路。34团在6纵一部的配合下,向敌人作正面攻击;35团从敌背后杀来,敌因遭腹背夹击,被迫放弃老君山阵地,向汉水河边溃逃。我军紧追不舍,前后左右冲杀拦截,敌除163旅副旅长带一个营约500余人逃脱外,大部就歼。俘敌副旅长阎官禄以下官兵1800余人。


同时,桐柏三分区85团、86团在太平店全歼164旅一个连后,在炮火的掩护下,渡水西进,占领了白虎山,截击谷城南逃之敌,全歼163旅缁重营。桐柏军区28旅则进至樊城以东张家湾一带,牵制监视襄樊之敌。至此,襄樊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奇袭老河口、谷城大告成功。刘伯承指出:“攻克老河口、谷城等地,是三个兵团东西对进配合得宜,使163旅大部歼灭,刘金轩陕南部队截断谷城,起初战胜利的决定作用。






刀 劈 三 关 

7月5日,前线指挥部发布第二阶段襄樊作战命令。命令中规定:“襄阳集团(6纵、张廷发部、刘金轩部)由近山统一指挥,桐柏28旅、桐柏一分区88团、襄阳独立团负责攻击樊城。”7月6日,各部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对襄阳的合围。同时,18旅袭占南漳,歼灭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百余人,进至宜城地区,敌尚无增援迹象,解放军决心对襄阳发起攻击,以陕南12旅和6纵17旅各一部攻虎头山,桐柏三分区攻铁帽山,伤亡百余人未果。


解放军遂改变战术,放弃历来攻城必先夺山的战法。王近山决定采取刘伯承倡导的“猛虎掏心”战术,撇开南山主峰,将主攻方向选在西边。因城东、城南为敌占区,若从东面、南面实施主攻,侧背受威胁较大,而城西南高地与汉水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直通西门,虎头山、羊祜山主峰敌人火力不能直接封锁这条道路,只要集中主力“刀劈三关”,夺取城西南高地上的琵琶山、真武山和城西正面铁佛寺一线守敌的坚固防御,尔后依托西关,突破城垣。刘邓首长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严令参战部队:“要英勇顽强,不许顾虑伤亡,不准讲价钱,以求彻底胜利。”


指挥部将“刀劈三关”的任务交给了6纵17旅。各级指挥员亲临前沿观察地形,制订了战斗方案,深入连队反复进行思想动员,一遍又一遍检查战前准备工作。


解放军对襄阳城的外围作战打响了。6纵17旅首先控制了城西的万山阵地。陕南12旅及桐柏三分区部队先后夺取了凤凰山、扁山、尖山、双背梁子和铁帽山。7月8日黄昏,17旅49团三营在4门山炮的掩护下,以迅速勇猛的动作,从石梭上通过雷区,用铡刀砍开铁丝网,打掉了喷吐火舌的明碉暗堡,冲上琵琶山,歼敌一个连。战斗中,团长苟在合亲自到前沿指挥战斗,不幸踩响地雷牺牲。敌人仗着飞机大炮的掩护,依仗虎头山、真武山等几面火力的支援,发疯似地一次又一次向琵琶山反扑,守卫在该阵地的三营九连,依托着残存的工事,顶着盛夏烈日,忍耐着整天滴水未进的极端干渴,英勇地打退了敌人8次反扑,伤亡90余人,用鲜血和生命巩固了阵地。解放军刀劈开了第一关。


7月9日,49团二营攻击真武山。真武山是敌人主阵地之一,敌团部就设在山上大庙里。黄昏,发起战斗后,解放军在20分钟内接连摧毁敌人18个地堡。由于战前任务和打法明确,干部伤亡了,班长和战士主动代替指挥。战斗至夜21点半,攻占了真武山。因有我军琵琶山的火力封锁,大山上的敌人不敢下山反扑。10日,17旅50团一部乘胜攻占城西张家塘,全歼守敌一个排,为我军向西关进攻扫清了道路,该团副团长杨毅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解放军刀劈第二关大捷。


在此期间,为了配合6纵主力部队夺取西关,陕南12旅和桐柏三分区部队,佯攻城南大山敌人主要阵地,迷惑牵制敌军。陕南12旅乘机先后攻占了凤凰山和铁帽山,歼敌一部,保障了琵琶山、真武山侧翼安全。汉水北岸的桐柏军区28旅亦歼敌一部,扫清了樊城敌人的外围据点,并向城区进行坑道作业。9日上午10时许,83团将定中门西北大碉堡打掉后,生俘敌60余人,打死打伤敌一部。这一连串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康泽见势不妙,一边施放黄磷弹烧毁樊城北面大片民房,妄图阻止解放军攻城;一边向蒋介石、白崇禧求援,白崇禧则电饬康泽“着即放弃樊城,秘密集中,全力固守襄阳待援”,又急令整编7师、20师集结孝感,沿京钟公路火速增援襄阳。9日午后,敌164旅放弃樊城,龟缩于襄阳城内,樊城解放。


7月10日晚,18旅乘桐柏独立团猛攻文笔峰的机会,悄悄地紧挨着汉水边上的土坎,穿过敌人的火力封锁,插到东关外,很快便控制了护城堤,抢修了工事。并动员群众连夜在汉水上架浮桥,接应解放樊城的28旅渡过汉水,这对刀劈第三关铁佛寺更加有利。我军利用两个夜晚的时间,依靠群众和动员全军的力量,挖了两条长长的交通沟,直通铁佛寺脚下。7月13日晚,50团一举歼灭了铁佛寺一个营守敌,拔掉了进攻襄阳城的最后一个钉子,解放军直逼襄阳城下,建立了总攻襄阳城的主阵地。解放军刀劈三关告成。


刀劈三关成功后,17旅49团被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


解放军一连串的胜利,康泽深感“处境危殆”,日以数电向蒋、白求救。蒋复电:“共军必无远射程炮与重武器,弃山守城,固守等援。”康泽鉴于前来解围的整编第7师还远在京山及以东地区,第十二绥靖区王凌云部虽近,但其自顾不暇,只好坚决执行蒋的命令,决定放弃山地,固守襄阳城等援。7月14日,城南高地守敌在其空军的掩护下,撤入城内。至此,我军不战而取得了羊祜山和虎头山,襄阳城外的一切障碍均被扫除,外围作战遂告结束。






 攻 破 西 门 

7月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起总攻。兵力布署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6纵全部使用在西门突击方向上。桐柏三分区佯攻南门,迷惑敌人;陕南12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28旅在东南角涉水登城。总攻前一天(14日)黄昏,6纵49团一营火力队进到西关铁佛寺一线,赶筑工事,作攻击前各种准备,并指定在攻城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统一指挥;纵深发展阶段,由16旅旅长尤太忠统一指挥。15日20时30分,开始炮火准备。炮兵部队近距离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向西门及两侧进行摧毁性轰击,致使西门左右300米以内的敌人几乎完全停止射击。共摧毁西门前后及以北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根。41团一营三排排长李发科带领投弹组,勇猛地同洞口的敌人拚着手榴弹,班长李德义和几个战士往突破口架梯子登城,敌人甩下一束手榴弹在梯子中间爆炸,登梯的人全摔下来,几个同志当场牺牲。三连长命令:“赶快把二排的梯子抬来,三排投弹组继续掩护!”李发科突然把高大的身躯往下一蹲,喊道:“三排的同志们,快从我肩头上上去!”机灵勇敢的岳友清便第一个爬了上去,腿被埋在土里的冯秀林,一下子把腿从土里拔出来,紧跟着岳友清,第二个踏上了李发科的肩头……又一束炸弹爆炸了,李发科前胸负了伤,血浸透了衣服,他仍然坚持把冯秀林送上城去,才轰然倒下!他的英勇行为,保障了10分钟内有人登上城墙并控制了突破口,随后登上的解放军连续打退敌人10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接应后续梯队突入城内。

 

图片

  登城英雄冯秀林

     

在城东北角攻城的陕南12旅35团担任突击队,副团长张新胜率领一营攻城,经过两次突击,获得成功。桐柏28旅83团7连的突击队140多人,带着全副武装与登城工具,泅水强渡150米宽的护城河,从东南角攻占了城头。突击队刚登上城头,即遭到敌两个营的反扑,伤亡很大,全连仅余21名战士,战斗员仅剩四五名,情势十分危急。当敌人再次反扑时,连长詹登科指挥、鼓舞负伤的同志站起来与敌人搏斗,打垮了敌人,巩固了阵地,保证了后续部队相继登城。

   

图片 解放军突破襄阳城西门       






 活 捉 康 泽 

打进城内的三支解放军部队,按预定计划分路并进,抓住俘虏及时了解情况,并争取俘虏带路,勇猛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很快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使敌人不能相顾,敌指挥系统陷于瘫痪。52团一个营9个排分5路前进,猛打猛冲深入敌人纵深处,打乱敌人布防,迫使南门白家巷两千余敌人失去抵抗力。54团一个排在法院街西搜索时,发现敌人运动,即勇猛分路冲入敌群,全歼该敌。47团用两侧包围的办法,全歼敌一个团指挥所。52团在城西南角歼敌1团一部,又在和平堡歼敌300余人。46团机动灵活,插入敌炮兵阵地,缴获化学迫击炮4门。激战通宵,至7月16日6时,守敌大部被歼,只剩钟鼓楼和杨家祠堂两处据点。钟鼓楼守敌,经我军四面围攻,结合火线喊话,于上午10时缴械投降。


此时唯有康泽司令部特务营、宪兵队数百人依托坚固工事顽抗。16时,6纵、陕南12旅、桐柏28旅各一部,在炮兵、工兵的协同支援下,向杨家祠堂发起攻击,炸倒围墙,轰塌碉堡,各突击队相继冲进敌司令部,攻入碉楼和坑道,激战半小时,全歼守敌。攻城部队在中心碉楼里抓获了敌副司令官郭勋祺,并从坑道敌尸堆里捉住了敌司令官康泽。第一次襄樊战役胜利结束。


刘伯承同志在总结襄樊战役时,以打篮球作比喻,他说:“这一战役的胜利,是由于敌我两军对战于豫东、平汉线,将敌主力吸走,襄樊孤立,蒋白两匪初判断我无主力攻襄,襄阳可以固守,发援较迟,一到我攻下,援兵已来不及,与6月刘邓与胡琏对战,粟裕与邱清泉对战,陈士榘的钻隙攻克开封类似,极似打篮球,双方互相钳制,以一人乘机钻隙投篮的方法。”


此次战役,自7月2日凌晨至16日傍晚,历时15天,歼敌共计2.1万余人。解放了老河口、光化、谷城、南漳、宜城、樊城、襄阳等城镇,取得了开辟桐柏区以来最大的政治、军事胜利,此役是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




 再 克 樊 城 

随着淮海战役的展开,中野6纵等主力部队实施了战略转移,解放军主动撤出襄阳。接替康泽任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的宋希濂,率整编20师进驻襄阳、樊城、南漳、宜城等地。11月4日,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带领第2军驻老河口、谷城、石花街、太平店、茨河等地;带领第15军驻邓家湖、吕堰驿、欧庙、襄阳一线;暂编1、2、3师在竹条、老河口、东津湾及襄阳县西北一带袭扰。国民党第79军方靖部,也奉令调经竹溪、竹山、房县,进入保康、南漳境内。这样汉南从一面受敌变成三面受敌,形势日趋严竣。


这次国民党在汉南地区气势汹汹,行动十分猖獗。采取纵横交叉、来回奔袭的手段,集中力量对一个狭小地区作车轮式的辗转反扑,正规军与地方反动武装相互配合,正规军控制要道、山头、河川;地方反动武装钻山沟、窜村庄搜索。国民党每到一地,首先恢复被解放军摧毁的地方反动政权,并召集绅士、保甲长等人开会,代表蒋介石对这些人表示“慰问”,对群众进行造谣欺骗,利用乡保搞联防,监视、捕杀共产党的干部。襄樊一度再陷白色恐怖之中。


1948年11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为增援淮海地区国民党军队作战,蒋介石将刚进河南地区的12兵团及襄樊地区的20军先后东调。国民党第3兵团之7军、48军掩护十三绥靖区南撤后,亦分别经唐河、枣阳、随县等地撤至平汉铁路沿线。汉南地区的国民党79军、2军也先后经宜城向荆门、沙市窜犯。11月30日,桐柏军区28旅将窜扰新野以南之张营、龙王庙等地的国民党15军一个团部歼灭,并在新野以西果园将其64师击溃。至此,桐柏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驻樊城、襄阳的国民党15军又成孤立之敌。12月,桐柏军区抓住有利战机,再次发起襄樊战役。


12月20日,樊城战役打响。桐柏军区28旅及一、三分区部队各一部,首先向樊城西竹条铺敌人暂1师师部及第3团发起攻击,经短促激战,外围的敌人很快投降,只有敌师部炮楼里的敌人继续顽抗。炮楼三面均是开阔地,很难接近。解放军某团9连接受攻打炮楼任务后,在火力掩护下,二班长楚文德带领战士架起梯子,迅疾向炮楼内投进一束手榴弹,炮楼内的火力哑了。这次战斗,敌暂1师师部及第3团被歼。同时,三分区独立团击溃了张湾之敌。至此,解放军扫清了樊城外围之敌。


王凌云为固守樊城,命15军243师师长段国杰率728团、729团一个营从襄阳渡江来樊城参战。21日,王凌云亲自到樊城督战,并向部下打气说,来的都是一些土八路,只有二三百人、两挺机枪、每人只有三排子弹等。当日,桐柏三分区独立团将城内敌728团诱出,桐柏军区28旅突然发起攻击,断其后路。三分区独立团乘势反击,歼敌728团大部,实现对樊城的包围。


樊城城墙高约10多米,周围有护城河宽约八九米,水深处有3米,攻城十分困难。下午开始攻城,至夜幕降临还未攻破。天气越来越冷,战士们打湿的衣鞋袜全结了冰,雨水落在城墙上很快结成一层冰,登城的云梯靠不稳。晚10时,桐柏军区28旅82团组织了几支精干小分队,悄悄从北门附近攻上城头,占领了北门。随后,其他部队相继赶到,迅速向纵深发展。拂晓前,城内战斗已接近尾声,除龟缩在教堂内的敌人负隅顽抗外,其余大部被歼。解放军遂调整兵力,利用教堂周围房屋,组织上下两层火力掩护爆破,部队一阵猛攻,很快攻下教堂。守敌729团全部缴械投降。攻城战斗结束。


樊城之敌被歼后,盘踞汉水两岸的敌人惊恐万分。12月28日,驻守东津湾的国民党暂二师一、三营及辎重营,驻守双沟水家湾的国民党第15军507团600余人向解放军投诚。驻守襄阳城内的王凌云残部于1949年1月10日弃城南逃。襄、樊二城再一次解放,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图片

解放军缴获的敌化学炮

图片


●城市攻坚战历来都是重要作战样式。被攻坚的城市往往处于战略战役重要支撑地位,事前设有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配属若干防御部队,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攻坚战往往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兵器,才能在攻击中瓦解敌防御体系。

襄樊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和桐柏军区部队主力及陕南第十二旅,于1948年7月2日至16日,在襄阳、老河口、南漳地区,以襄阳城攻坚歼敌为重点所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此役,历时15天,共歼敌2.1万人,俘敌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解放了襄阳、樊城、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等城镇,扩大了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我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场的作战行动。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是解放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

持重待机,避实击虚,出其不意发起攻击。1948年6月13日,我中原野战军首长下达了襄樊战役的作战部署,计划于6月下旬对老河口、襄阳之国民党守敌发起进攻。正在这时,我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为了有效配合华野作战,中野首长下令暂缓进行襄樊战役,调中野主力赴平汉线以东地区,阻击国民党张轸兵团和胡琏整编十八军北援开封之敌。但中野首长并没有放弃襄阳地区作战计划,有意把中野六纵隐置于唐河地区待命,使之东可驰援平汉,南可奔袭襄阳。6月21日,北线华野攻克开封后,转兵于豫东睢杞地区。蒋介石和白崇禧判断我军主力齐集豫东和豫中,下决心把华中“剿总”主力向北集中。这样,老河口、襄阳之敌完全陷于孤立状态。机不可失,中野首长立即命令六纵、桐柏军区主力及陕南十二旅乘隙发起襄樊战役。当时,豫东战事紧迫,国民党一时难以抽兵回援。待到襄阳告急时,已远水难解近渴,中野顺利攻占襄阳,取得了襄樊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襄樊战役的胜利,是由于敌我两军对战于豫东、平汉线,将敌主力吸走,襄樊孤立,蒋白两人初判我无主力攻襄,襄阳可以固守,发援较迟,援兵已来不及。刘伯承同志形象地概括“极似打篮球,双方互相牵制,以一人乘机钻隙投篮的方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历来是兵家制胜之道。现代战场透明度加大,出其不意打击敌人难度增大。指挥员要善于把握全局,持重待机,积极寻找敌方作战体系弱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采取敌意想不到的方式攻击敌人。

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夺占襄阳是襄樊战役的关键一战。襄阳依山傍水,地形险要,北与樊城隔汉水相望,城南群山耸立,易守难攻。历来兵家认为,欲夺襄阳必先夺南山,山存则城存,山失则城亡。国民党守军在城南羊祜山、虎头山等制高点及各山头,构筑了大量堡垒据点,并在交通要道、火力死角及开阔地带,密布地雷,构成相互支援的坚固防御体系。我军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判断,发现如按历来攻城必先夺山的战法,势必将我兵力消耗在外围逐山争夺的战斗中,增强尔后攻城的困难。因此决定,趋利避害,打破历史上攻襄阳必先夺南山的惯例,以“猛虎掏心”战术,撇开南山主峰,将主攻方向选在城西。战中,中野六纵集中主力连续夺占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控制了西门外大石桥,占领了攻城的有利阵地。由此,置敌羊祜山、虎头山等主要阵地于无用武之地。在我主攻部队逼近西门的同时,又以主力一部大胆直插敌防守薄弱的东关,形成东西对攻的钳击攻势。彻底打破了守敌凭借南山之险,消耗我军,固守待援的企图。由于我军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击中了敌之要害,避免在南山同敌拼消耗,缩短了攻城时间,取得了顺利破城歼敌的胜利。战争既是双方实力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智慧的较量。能否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现代战争中,指挥员要知彼知己,把握大势,充分发挥己方优势,以能击不能,努力在对抗中赢得主动。

集中兵力,发扬火力,实施连续迅猛突击。在整个襄樊战役中,我军在兵力对比上只略占优势,但装备差、火力弱。于是我军首先集中兵力歼灭老河口、谷城之敌,形成了5倍于敌兵力的绝对优势后,三路对进,配合得宜,迫敌仓皇逃窜,在运动中被各个歼灭。尔后我集中全力攻歼襄阳、樊城之敌。在襄阳攻坚战中,我将六纵主要兵力、火力使用在西门主要突击方向上。步兵采取了头尖尾巴长的纵深梯次部署,造成了压倒敌人的优势,形成强大的首次突击力量和连续突击力量。并在300米宽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使用了全纵队的炮兵、工兵,进行了有效的压制、爆破。对炮兵进行合理编组和区分任务,根据各种火炮的战技性能,采用山炮抵近射击、迫击炮平射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火炮的威力,与近迫作业和连续爆破等紧密结合,取得了绝对火力优势,迅速摧毁了突破口内的敌工事、障碍和各种火力点,保证了部队一举突破成功。及时投入强大的后续梯队,迅速向敌纵深实施多路迅猛穿插,割裂包围敌人,打乱敌建制,摧毁敌指挥系统,使敌无法也无时间重新组织有效防御和反扑,一夜之间即将敌大部歼灭。集中历来是兵家制胜的法门。现代战争中,集中已不再是简单的兵力集中,而是作战效能的集中。应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动态集中兵力、火力、信息力等于敌方作战体系的关键目标和区域,形成对敌局部优势,夺取战场主动权,进而夺取作战胜利。

图片

7月23日,党中央发出《贺襄樊大捷电》,贺电说:“庆祝你们在襄樊战役中歼敌两万余人,解放襄樊、老河口等七个城市,并活捉蒋匪法西斯特务头子康泽的伟大胜利。这一汉水中游的胜利,紧接着开封、睢杞两大胜利之后,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尤其是活捉康泽,更给全国青年受三青团特务迫害者以极大的兴奋。尚望继续努力,为彻底解放中原而战!”

刘伯承同志在总结襄樊战役的时候,以打篮球作比喻,来描述开封和襄阳两个中原重镇是如何在整个中原战局的微妙推移中被我军攻取的。他说:“这一战役(襄樊战役)的胜利,是由于敌我两军对战于豫东、平汉线,将敌主力吸走,襄樊孤立,蒋(介石)白(崇禧)两匪初判断我无主力攻襄,襄阳可以固守,发援较迟,一到我攻下,援兵已来不及,与6月刘邓与胡琏对战、粟裕与邱清泉对战、陈士榘得钻隙攻克开封类似,极似打篮球,双方互相钳制,以一人乘机钻隙投篮的方法。”这一形象的比喻,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同时,也说明了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1949年6月,人民战士出版社出版的《襄樊战役——人民战士影集》中收录的《略述襄樊大捷经过及其意义》,对襄樊战役有如下评价:“一九四八年七月二日,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一部挺进汉水中游,到十六日,先后解放鄂西北襄阳、樊城、老河口、光化、谷城、宜城、南漳七座城镇,共计歼灭蒋匪军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一六三旅、一〇四旅、一六四旅全部及蒋匪地方武装共两万多人,并活捉蒋著名法西斯特务头子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及副司令官郭勋祺等蒋匪高级将领多名。”这一胜利,与其他各路胜利包含着共同的意义,正如新华社五路大捷的社论中指出的:“又给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统治,以极严重的打击,使他的全盘战略更加陷于被动,并为人民解放军今后在一切战场上的胜利,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并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战略指导,是完全正确的唯一的胜利战略方针。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在攻坚战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上下一致贯彻中央的正确政策,使蒋匪赖以自保的最后一张王牌——依靠坚固设防,也完全无用了。蒋匪企图阻止我军过江和入川而苦心经营的所谓“汉水防线”竟是如此一戳就破。这也使我们预见到蒋匪吹嘘所谓“长江防线”“大巴山防线”的命运了。

图片

     他是川军头号将领,在土城重创红军,襄樊战役被俘虏,后加入我军

他被誉为川军第一将,后却被老蒋猜忌,被俘后为解放大西南立功

国民党军里出现了很多名将,但是在和红军对战时,没有几个人能占到便宜,但这个人就是个例外,在早些年的土城之战中就打败过红军,一时间声名鹊起,人们都把他称做是川军头号将领,他叫做郭勋祺。

郭勋祺和陈老总、刘老总的关系非常好,因此当年“四川王”刘湘对郭勋祺心存猜忌,不过刘湘还留了一手,他想把郭勋祺招到自己麾下,就使了一招“明升暗降”,拿走了郭勋祺的兵权,却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了一个副师长,可以让郭勋祺为他所用。

图片

1927年,刘湘为了给蒋校长献殷勤,制造了三三一惨案,大批的革命人士被杀害,后来陈老总等人就离开了四川,可是郭勋祺还继续呆在刘湘身边,才让他有机会在土城之战中一战成名。蒋校长下令让刘湘去阻截红军,刘湘不想损失太多兵力,就出动了战斗力最差的3个师。

随后蒋校长就知道了刘湘的想法,下令让刘湘增派兵力,可刘湘还是不愿参战,就下令让郭勋祺率领3个旅去阻截红军。临走前,刘湘就对郭勋祺交待,让他不能使出全力,尽可能保存实力,可是他并没有听懂刘湘的话。

图片

最后,郭勋祺在土城给红军第三、第五军团造成了重大损失,最后迫使红军放弃了横渡长江的想法,经过此战连蒋校长也知道了郭勋祺的威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校长就让郭勋祺做了第50军的军长。

可蒋校长还是不太信任郭勋祺,还安排特务秘密监视他,就发现了他和陈老总的关系很好,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因此蒋校长没有拿他怎么样。后来,郭勋祺在贵池战役中打了败仗,蒋校长立刻就将他撤职,并把他调到后方去做了一个文职。

图片

解放战争爆发后,在襄樊战役中郭勋祺才得意再次上战场,当时负责守城的人是特务康泽,他知道自己不擅长打仗,就把郭勋祺调到身边来给自己当参谋。其实,郭勋祺已经猜出了我军的进攻重点,就因为康泽的警卫员说了一句话。

他的警卫员说郭勋祺通共,不可以相信他,所以康泽就没有听郭勋祺的意见,最后我军攻破了襄樊,活捉了康泽和郭勋祺。郭勋祺被俘虏后,陈老总和刘老总两位大人物都来看望这个老朋友,经过二人的劝说,郭勋祺弃暗投明了加入我军,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功不可没。

图片

中原野战军关押襄樊战役俘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旧址

图片


一九四八年五月,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迁驻宝丰县商酒务镇皂角树村。六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发布襄樊战役命令,令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桐柏军区主力及陕南军区第十二旅,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发起襄樊战役。七月二日战役开始,十六日结束。此役毙伤国民党军三千五百人,俘虏了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康泽被俘后押送到中原军区驻地、关押在张八桥镇马庄村,九月十八日由中原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保卫科长张之轩、警卫团副政委朱汉雄押往华北。

一九四八年

图片

中原军区军械处旧扯(襄樊战役战俘关押地旧址)位于宝丰县张八桥镇西马庄村

图片

图片



中原军区军械处旧址(襄樊战役战俘关押地旧址)现存建筑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物局司馆长正在和网红交谈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泽其人


    蒋介石有两个宠臣,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军统局局长戴笠,另一个就是康泽,这两个人在当时被称为“康戴二公”。康泽还排在戴笠前面,因为康泽不仅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起点要比戴笠高很多。

图片

而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成立自然是和蒋介石有关系,蒋介石自从留学之后就对德国的军事体系极为的推崇,特别是情报组织,因为这个部门确实是太厉害,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有时候一份正确的情报直接能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

      1931年,蒋介石亲自批准成立南昌行营别动队,这个组织虽比不上军统中统名气响亮,但其鼎盛时期特工人数也达到了几万人,实力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特务组织,而康泽就是其上将总队长,可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

     而康泽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蒋介石,蒋介石下野时,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是蒋介石重返政坛的最大壁障,为此康泽等人专门成立“南京市各级党部暨各民众团体救党运动委员会”来与之对抗,最终导致“一一·二二”惨案的发生。蒋介石以此为契机大做文章,最终再次上台。

     经由此事,蒋介石对康泽更加信任,甚至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在随后成立复兴社时,康泽是十三太保中的六大盖世太保之一,甚至复兴社的名字也是康泽所取。

图片

然而,过度的信任和权力的给予让康泽的野心不断膨胀,恰逢此时蒋经国从俄归来,又在赣南大有作为。自负的康泽开始挑战蒋经国这个正统接班人的权威,可惜他在与蒋经国的斗争中不断落败,甚至在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与蒋经国发生直接冲突,却又不敌自己的对手。

失败后,他的部下被编入66军远征缅甸,他也没能争取到这支军队的控制权,在彻底明白自己斗不过蒋经国之后,失意的康泽申请出国考察,在解放战争时期,才回归任中将司令官。

然而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康泽也无力挽救国民党军队的颓势。襄樊战役中,因康泽身居高位,又曾经是大特务头子,刘伯承看重能从他这里得到的情报、密码等重要资料,亲自下令活捉康泽。可怜蒋介石自以为康泽忠心不二,会像张灵甫般杀身成仁,却不知此事康泽已经动摇,最后甘心投降。

1932年的3月,复兴社正式的成立了,而这个机构主要就是为蒋介石服务的,其中有个创始人是康泽,此人可以说是国民党特务机构鼎鼎大名的人物。

图片

曾经他的地位是和军统副局长戴笠齐平的,而且也是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和信任,而他本人确实也是为蒋介石马首是瞻,死在他手里的爱国人士也是非常的多,不过此人后来却因为和蒋介石的儿子,也就是蒋经国进行争权,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他就是国民党大特务康泽,其实复兴社这个名字就是康泽所取得,而在当时康泽在蒋介石的眼里那是绝对的大红人一个,和戴笠并称为“康戴二公”,据记载康泽和戴笠两个人是仅有的两个可以直接见到蒋介石而不用通报的人,从此能看出康泽是多么的备受蒋介石的信任了。

图片

康泽是四川人,也曾在黄埔三期中读过书,因为康泽在黄埔中表现得非常好,加上他对蒋介石也是无比的爱戴,为此很快的蒋介石就开始注意到了他。在经过多次的交谈后,蒋介石开始对这个学生康泽无比的赞赏,就是这样为康泽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就在康泽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蒋介石就安排他去了苏联进行学习,这无疑是蒋介石开始着重的培养他,留学期间的康泽还认识了后来国民党中的高层,比如郑介民、贺衷寒等人。

图片

随着康泽留学回来之后没多久,康泽就和其他几个人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成立了复兴社,为此康泽也是复兴社的创始人之一,而“蓝衣社”的别称其实是因为复兴社的骨干都穿着蓝衣黄裤,这就是“蓝衣社”叫法的由来。


接下来的复兴社又分为了三个主要的派系,一个是康泽所在的别动队;一个是戴笠的特务处;另一个则是贺衷寒的政学系,这些都是复兴社的主要头目。

图片

康泽的别动队那可是极为的厉害,在当年国军围剿我红军的时期,康泽别动队那真的是处处给我们红军制造麻烦,比如他们的队员会打扮成红军的模样来为非作歹,然后就嫁祸给我们红军。


或许是因为康泽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蒋介石的心中分量越来越高,以至于他开始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了。那个时候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这可是“太子”啊,蒋介石自然是给予儿子很高的期望,可是没想到却让康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两个人很快就开始进行争权权力了,结果自然是很明显的,毕竟蒋经国可是太子爷啊!

图片

而康泽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1947年康泽被任命为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因为蒋介石实在是无人可用,而选择了康泽这么个不懂指挥打仗的人,为此在1948年襄樊战役中康泽被俘虏。


那会儿蒋介石还信誓旦旦的说康泽绝对不会被俘,而且肯定和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一样杀身成仁,结果康泽却没有满足蒋介石的心愿,而是被我军关押到了功德林监狱。

图片

直到13年后才被特赦出狱,出狱后的康泽还是十分感激我们新中国的宽宏大量的,之后还担任文史专员的岗位。


图片